知人善任,这是一般政治家都具备的优秀品格。然而所知遇的人、所委以重任的人并非其亲朋故旧或拥护者,而是曾经反对过自己,甚至是曾经威胁到自己生命的人,这就不是所有的政治家都能做到的了。齐桓公就是能这样做的少数政治家之一。
要说清楚这些,必须从管仲射中齐桓公带钩的事情讲起。

齐桓公画像
鲁国闻知齐国内部情况后,派军队护送公子纠返齐。为了保险起见,又另派一支军队由管仲率领,在从莒至齐的道路上拦截返齐的小白一行。小白到达的时候,和管仲对阵,管仲一箭射去,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中。管仲派人通知公子纠,请他们放心。公子纠这批人知道争夺君位的对手已经毙命,便慢悠悠地在路上行走,过了六天才到达国都临淄。但这时候小白已经在临淄为高傒等大夫拥立为君,即齐桓公。
原来,管仲的那一箭正射在小白腰间的带钩上,这才使小白幸免于难。小白虽然没有受伤,但却机智地喊叫一声,顺势倒下装死,从而麻痹了对方。小白藏在有隐遮盖棚的“温车”中快速挺进,临淄城中的高、国两族作为内应迎接小白,所以小白得以率先进入城中。
鲁庄公九年(前685年)秋天,鲁、齐两国军队在乾时(今山东省临淄西)作战,鲁军大败,鲁庄公丢弃了自己的战车,乘轻车逃命。鲁大夫秦子、梁子打着鲁军的旗帜引诱齐军以掩护鲁庄公,结果鲁庄公逃归而两名大夫却成为齐军俘虏。
齐派鲍叔赴鲁,说道:“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齐君不忍心处置自己的亲人,请鲁把他杀掉。事奉公子纠的管仲和召忽是齐君的仇人,请让我把他们带回去交给国君处置。不然的话,齐将发大军围攻鲁国。”在齐的逼迫下,鲁在生窦(今山东省菏泽市北)杀掉公子纠。召忽不想返齐被戮,随即自杀。管仲请求把他囚禁而送归齐国。于是鲍叔便将管仲捆绑起来,随自己一起离鲁返齐。途中,管仲饥渴难耐,走到鲁国的縠乌这个地方的时候,他向縠乌的“封人”——即防守边界的官吏乞求食物,縠乌封人很耐心地喂他些食物,并且对管仲十分恭敬。他私下问管仲:
“假若您侥幸不死,到了齐国受重用而执掌大权,那么您将如何报答我呢?”縠乌封人想让自己给予管仲的恩惠得到丰厚的报偿。
管仲说:“果真像您说的那样,由我执掌大权,那么我将任用贤人、使用有才能的人、对有功劳的人论功行赏。我凭什么来报答您呢?”管仲给了这位封人一个软钉子碰。他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要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
管仲与鲍叔牙
对管仲有知遇之恩的岂止是鲍叔,齐桓公对管仲也是相当理解和信任的。他任命管仲为齐国之相以后,管仲说:
“我现在已经得到了国君您的恩宠,但是我的地位却还低下。”他又提出新的要求。
“把你的地位提高到高、国两位正卿之上。”
“我虽说尊贵了,但还贫穷。”
“把‘三归’的收入给你。”齐桓公把“三归”——即市场租税的十分之三——给管仲。
管仲的这些看来有些过分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因为齐桓公深知这些要求的用意。据《韩非子·难一》篇记载,有一个名叫霄略的人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他说:“管仲认为低贱身份的人无法统治高贵的人,所以请求地位在国、高之上。管仲又认为贫穷的人无法统治富庶的人,所以请求得到‘三归’。管仲不是贪婪,而是为了便于治理国家。”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可谓如鱼得水,对齐国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史载,管仲能够根据齐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治国方略,“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在齐桓公的时代,齐国经济飞速发展,这与管仲的经济政策直接有关。大史学家司马迁曾经对管仲的经济思想加以概括,他在《史记·管晏列传》里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司马迁认为以上这些就是管仲的主要观点。管仲说,老百姓的仓廪装满了粮食才会知道礼仪形式,衣食充足了才会有荣辱观念。地位在上的人所穿所用都符合制度,才会使六亲坚固。如果不能抓住礼、义、廉、耻这四种纲要,那么国家就会灭亡。君主的命令应当如水灌田,让它顺乎民心。在这一派精辟的言论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更是千古名句。
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管仲因齐桓公而显名,这种相得益彰的范例,历为后世称颂。
选自《各领风骚:春秋霸主的天空》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内容介绍
作者简介
晁福林
不世出的史学天才张荫麟唯一的专著
新增《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等四篇散论
一本书读懂中国东汉前之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