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守岁的传说和寓意(为什么年三十不睡觉,熬年守岁有四个传说)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7 09:20:27    

故事一:年兽

年三十守岁,俗称“熬年”,跟一种叫“年”的怪兽有关。

相传,太古时期,有一种散居在深山密林的凶猛怪兽,人们管它叫“年”。它长相狰狞,喜食肉类,一天换一种口味,从各种飞禽走兽到活人,以至于人人谈“年”色变。渐渐的,人们就掌握了“年”来吃人的规律。为了躲避“年“,每到大年三十,各家各户都提前做好晚饭,关紧大门,不敢睡觉,以吃年夜饭、喝酒等来消磨时间。

一直熬到年初一早上“年”不再出来的时候,人们见面拱手作揖,互相庆祝没被年吃掉,就这样一直相安无事很多年后,人们开始放松警惕了。

突然在一个年三十晚上,“年”窜进江南一个村子里,除了穿红衣的新婚夫妇和玩竹子点火发出噼里啪啦声音的小孩幸免于难外,整个村子的人几乎被吃光。

此后,人们就知道年兽怕光、怕红色和怕响声,后来每至年三十晚,大家都穿红袍、贴红纸、燃放爆竹、敲锣打鼓,这样“年”就不敢再来了。

但还是有些地方不知道“年”怕红色和响声,每到大年三十仍然有不少人被吃掉。天上的紫微星知道这件事后,便在那一天用火球将“年”击倒,然后锁在石柱上。从那以后,人们开始在这一天烧香请紫微星下凡来保平安。

故事二:妖怪“祟”

远古时期有个黑身手白的小妖怪“祟”,每到除夕夜晚上,都会出来摸熟睡小孩的脑门,被摸的小孩第二天就会发高烧,整夜胡言乱语,高烧退后,就会变成痴呆疯傻的小孩。

所以,每年到这天晚上,家长怕“祟”伤害小孩,于是便整夜亮灯陪小孩玩,不让他们睡觉,这时人们称这种行为为“守祟”。但渐渐地,人们觉得“祟”这个字晦气,因“岁”和“祟”谐音,人们就把其改成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故事三:灶王奶奶

这个传说在河北沧州那一带比较流行,传说玉帝有个善良的小女儿爱上了一个给别人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帝知道后,震怒之下,直接把小女儿打入凡间跟穷小伙受罪。王母娘娘心疼自己的女儿,从中说情,玉帝才勉强地给小伙封了个“灶王爷”的职位,而玉帝小女儿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看到了人间疾苦,心地善良的她常以回娘家探亲为由,从天上带吃的、喝的、用的、穿的带到凡间分给穷苦百姓。本来玉帝就很嫌弃穷女婿跟小女儿了,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规定灶王爷夫妻俩只能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回天宫一趟。

到了第二年,看到大家都揭不开锅,就连自己回天宫路上的干粮都是百姓凑齐的,灶王奶奶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回到天上后,灶王奶奶跟玉帝说了凡间疾苦,但玉帝不但不同情,反而还嫌弃地让她当晚就得回凡间。

灶王奶奶一气之下就想返回人间,但是一想到百姓还在挨饿,便顺势说道,年二十四扫穷,要扎完扫帚才回去。

就这样,虽然玉帝一遍又一遍地催小女儿回凡间。但善良的灶王奶奶为了多给百姓带吃的,只能硬着头皮以各种名义为百姓张罗吃的,比如年二十四扎扫帚、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肉、二十七杀鸡、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打酒,终于到了年三十包饺子这天,玉帝大动肝火,要求她今天必须回去。

虽然食物准备得差不多了,但是灶王奶奶想多待在王母娘娘那边,就一直挨到夜晚才返回人间。

这天夜里,大家都在等灶王奶奶没睡觉。一看到灶王奶奶回来了,便点起旺火、香烛、放鞭炮迎接灶王奶奶带食物回来。

故事四:古代驱邪作用

最早出自西晋周处的《风土志》,据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酒食相邀,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但那时候还没形成习俗,到了南北朝时,才逐渐成为了习俗。

到了这一天,百姓点起油灯或蜡烛,通宵守夜,赶走一切邪瘟病疫,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受中国影响,日本、越南、泰国等地方均有除夕守夜之说。

相关文章